@藝術很有事

篩選器
Spotify
iTunes
Instagram
PIXNET
YouTube
Dailymotion
1 天內
1 週內
1 個月內
1 年內
關聯性
評分
發布日期
觀看次數
搶先看|EP.81 消失的建築師(下) Taiwan Act!建築能夠改變社會?| 藝術很有事
#慕尼黑建築展台灣行動 #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 #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#桃米社區 #紙教堂 #921大地震 #楓樹社區 #楓樹腳文化協會 #中原大學建築系 【消失的建築師_下 Taiwan Act!建築能夠改變社會?】 921大地震後,南投桃米社區以紙教堂為基地,努力恢復蝴蝶和青蛙的棲地,成功將貧困農村蛻變成生態旅遊村,他們怎麼辦到的?台中楓樹社區的麻芛田快要消失了,地方媽媽江鳳英老師租了一塊田地種起麻芛來,把農村婦女聚到家裡做麻芛食品,還用回鍋油做肥皂,沒想到這群婆婆媽媽們竟然抵抗了都市化所帶來的危機…
搶先看|EP.80 消失的建築師(上) Taiwan Act!建築能夠改變社會?| 藝術很有事
#慕尼黑建築展台灣行動 #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#桃米社區 #紙教堂 #921大地震 #誠實商店 #楓樹樹區 #楓樹腳文化協會 #中原大學建築系 【消失的建築師_上 Taiwan Act!建築能夠改變社會?】 在土耳其教建築史的裘振宇,因為看到敘利亞難民在土耳其邊界流離失所,2016年開始計畫為難民蓋活動中心,沒當過建築師的他,特別請了建築師黃聲遠和謝英俊到土耳其提供建築想法,他發現其實在台灣有許多小小的建築案例,在面對社會問題時,展現齊心協力驚人的社群活力,他決定一邊蓋難民中心,一邊策畫「慕尼黑台灣行動建築展
從建築開始的大地對話|廖偉立 曾志偉|EP.79 建築,場域|藝術很有事
#廖偉立 #毓繡美術館 #北港女兒橋 #北港天空之橋 #礁溪教會 #自然洋行 #曾志偉 #勤美學 森大 #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 聚光燈下【廖偉立的雜木林建築】 建築師廖偉立設計的美術館、橋和教會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質,觀者必須經過蜿蜒曲折的行走過程,才能抵達建築主體,很像穿越一座小森林,有時還會迷路,看見許多外頭風景,這是他刻意設計的巧思,利用建築中介空間的拉長,將時間拉長,也讓人自然慢下來和環境產生對話。 廖偉立的建築的思維和創作靈感,源自於兒時在苗栗通霄小鎮的成長記憶,那時鎮上像是一個小迷宮,穿梭在迷宮中的生
不使用鋼筋水泥的建築|體會「原始感覺」|曾志偉|EP.79-2 自然洋行,野地裡的建築實驗|藝術很有事
#自然洋行 #曾志偉 #勤美學 森大 #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 建築師曾志偉和自然洋行團隊長年致力於野地研究,考察山林間的自然人文環境、生態平衡,尋找建築和自然的關係。2014年他們在台北郊區的山上蓋了《少少-原始感覺研究室》,這個像農業網室的建築,沒有使用任何鋼筋水泥,空氣可以和外頭的自然相通,讓人身處在低限的保護中,打開五感。2021年,他們把在台灣、印尼、中國野地間設計的五個微型實驗建築,帶往「威尼斯建築雙年展」,呼應大會主題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」。 曾志偉為何不蓋建築,而是進行野地實驗?他認為在台灣的山
混合異材質的非典型教堂|雜木林美學|EP.79-1 廖偉立的雜木林建築|藝術很有事
#廖偉立 #毓繡美術館 #北港女兒橋 #北港天空之橋 #礁溪教會 建築師廖偉立設計的美術館、橋和教會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質,觀者必須經過蜿蜒曲折的行走過程,才能抵達建築主體,很像穿越一座小森林,有時還會迷路,看見許多外頭風景,這是他刻意設計的巧思,利用建築中介空間的拉長,將時間拉長,也讓人自然慢下來和環境產生對話。 廖偉立的建築的思維和創作靈感,源自於兒時在苗栗通霄小鎮的成長記憶,那時鎮上像是一個小迷宮,穿梭在迷宮中的生活,啟發了他建築的核心精神-場所感。在南投平林村的毓繡美術館裡,廖偉立把村莊裡的小巷弄轉移到
搶先看|EP.79 建築,場域|藝術很有事
#廖偉立 #毓繡美術館 #北港女兒橋 #北港天空之橋 #礁溪教會 #自然洋行 #曾志偉 #勤美學 森大 #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 ❶【廖偉立的雜木林建築】 如果,要在南投平林村蓋一間美術館,你是建築師,你會怎麼蓋? 建築師廖偉立一共去了平林村三百多次,他看山、看田、看村莊、看巷弄… 他說在日本鄉村有許多小美術館,許多人為了追尋美來到那,卻又被當地美麗的風土人情吸引,再度重返。廖偉立蓋《毓繡美術館》時也有這樣的夢想,可以因為一座美術館,連結起美的流動與尋訪,那也是他一生所追尋的場所感。 ❷【野地裡的建築實驗】 自
如何創作出充滿史實基底的小說|那些親自揭開史料謎團的日子|EP.78-2 陳耀昌的踏查與文學|藝術很有事
#陳耀昌 #傀儡花 #文學 #出版 從小穿梭在台南古蹟、廟宇巷弄的陳耀昌,成長的家是診所,於是很自然的選擇從醫,並不知道在多年之後,他會因為追尋荷蘭查某祖的足跡,踏進層層迷霧,展開台灣史小說的寫作道路。 2009年,他前往韓國首爾參加骨髓移植會議,清晨醒來,信手捻來飯店信紙,一個荷蘭家庭遠渡來台,三百多年前的大航海時代,《福爾摩沙三族記》的序曲,在異鄉,悄然且磅礴的誕生。 每著手一本小說,陳耀昌必定爬梳歷史資料,但也因為發現資料受限於台灣政權頻繁更替下的記載角度,或是文獻保存零碎不全,以及原住民缺乏文字紀錄
文學中的城市,城市中的文學|EP.78 文學城市|藝術很有事
#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#傀儡花 #陳耀昌 #出版 聚光燈下【昔日文青今日大叔,在台北生存的100個理由】 《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》算是一本奇書嗎?初版於 1998 年,到2022年已經走過近1/4個世紀,不僅是台灣出版業90年代很特殊且具代表性的出版創作,至今仍在書店長銷。 當年,五個年輕人—黃威融、馬世芳、姚瑞中、許允斌、陳光達因緣際會地湊在一塊,面對未來茫然不可知,於是用「大把揮霍的青春」做了這本在內容、版面、美術、文字、編輯到影響力都算「奇書」的著作。【藝術很有事】邀請五位作者,一起聊聊這場走過
文青在台北生存的100個理由|EP.78-1 昔日文青今日大叔 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|藝術很有事
#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#大塊文化 #馬世芳 #姚瑞中 #黃威融 #許允斌 #陳光達 《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》算是一本奇書嗎?初版於 1998 年,到2022年已經走過近1/4個世紀,不僅是台灣出版業90年代很特殊且具代表性的出版創作,至今仍在書店長銷。 當年,五個年輕人—黃威融、馬世芳、姚瑞中、許允斌、陳光達因緣際會地湊在一塊,面對未來茫然不可知,於是用「大把揮霍的青春」做了這本在內容、版面、美術、文字、編輯到影響力都算「奇書」的著作。【藝術很有事】邀請五位作者,一起聊聊這場走過1/4個世紀的另種形式城
搶先看|文學中的城市,城市中的文學|EP.78 文學城市|藝術很有事
#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#傀儡花 #陳耀昌 #馬世芳 #姚瑞中 #黃威融 #許允斌 #陳光達 #文學 #城市 【昔日文青今日大叔,台北生存的100個理由】 初版於 1998 年的《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》算是一本奇書嗎?已經走過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這本,至今仍在書店長銷。當年的五個年輕人—黃威融、馬世芳、姚瑞中、許允斌、陳光達,變成如今大叔有生命改變呢? 【陳耀昌的踏查與文學】 《傀儡花》的作者陳耀昌醫師,從小穿梭在台南古蹟、廟宇巷弄裡,成長的家是診所,於是很自然的選擇從醫,並不知道在多年之後,他會因為追尋
傳統戲曲的華麗變身|奇巧劇團|EP.77 祖師爺的女兒們 豫劇皇后與奇巧胡撇仔戲|藝術很有事
#奇巧劇團 #混融 #胡撇仔戲 #豫劇 #歌仔戲 #傳統戲曲 豫劇皇后王海玲的兩個女兒 #劉建華(小名奇奇)、#劉建幗(小名巧巧)在媽媽工作的劇團長大,從小就展露表演和創作天賦。雖然 #王海玲 一直不希望女兒走上辛苦的戲劇之路,但兩姊妹最終還是成立了奇巧劇團。 奇巧劇團每年都有新創的劇目,因為媽媽是豫劇演員,加上兩姊妹從小喜歡看歌仔戲,因此奇巧劇團的劇碼常常會融合了多種不同的傳統戲曲。歌仔戲在日殖時期盛行胡撇仔戲,奇巧劇團將胡撇仔戲的混搭精神發揚光大,進一步發展成”混融”,戲劇中各種元素不僅僅止於拼貼,而且
搶先看|EP.77 祖師爺的女兒們 豫劇皇后與奇巧胡撇仔戲|藝術很有事
#胡撇仔戲 #豫劇 #歌仔戲 #混融 #文化融合 豫劇皇后王海玲的兩個女兒劉建華(小名奇奇)、劉建幗(小名巧巧)在媽媽工作的劇團長大,從小就展露表演和創作天賦。兩姊妹成立的奇巧劇團,將胡撇仔戲的混搭精神發揚光大,進一步發展成”混融”,戲劇中各種元素不僅僅止於拼貼,而且講究能水乳交融,讓音樂、動作、道具、服裝,都融合了各種文化元素卻又不違和。 本集《藝術很有事》,一起看看傳統戲曲的華麗變身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小藝術家的無限創意|EP.75-76 我們的奇幻居家生活|藝術很有事
#節目首度出現小小藝術家 #藝術好好玩 #三級警戒 #居家上課 2021年五月中旬,台灣Covid-19的疫情突然升溫,全國進入三級警戒狀態,全國中小學生停止到校,改為居家上課、遠距教學。在這個特殊時期,「藝術很有事」回應疫情、發起徵件活動,以「我的奇幻居家時光」為主題,向18歲以下的孩子和學生徵求作品,徵件一個半月收到352件投稿! 接著,節目邀請藝術很有事曾拍攝的藝術家鄒駿昇和Idas Losin擔任評審,最終選出十位入選者,年紀從四歲橫跨到十七歲,選用的媒材各異。其中有在視訊上課出神奇想的小六男生 #
搶先看|EP.76 我們的奇幻居家生活(下)|藝術很有事
#藝術 #居家生活 #居家上課 #學生 上一周,《我的奇幻居家時光》上集公布了五位入選者,作品包括扮裝、繪畫、立體互動裝置和微型雕塑,下集的入選作品也同樣令人驚豔:有從Minecraft遊戲延伸發展出繪畫的小五女孩 #亮穎;執迷折箱型車和各種故事小書的男孩 #威翔;愛上摺紙又畫了很多精采繪本的雙胞胎兄弟 #永豐 #永盛;第一次做逐格動畫就上手的高中男孩 #致翰;還有年僅四歲的可愛妹妹 #亞霏,把人生的第一張畫給了節目!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搶先看|EP.75 我們的奇幻居家生活(上)|藝術很有事
#藝術 #居家生活 #居家上課 #學生 節目首度出現小小藝術家! 2021年五月中旬,台灣Covid-19的疫情突然升溫,全國進入三級警戒狀態,全國中小學生停止到校,改為居家上課、遠距教學。在這個特殊時期,「藝術很有事」回應疫情、發起徵件活動,以「我的奇幻居家時光」為主題,向18歲以下的孩子和學生徵求作品,徵件一個半月收到352件投稿! 接著,節目邀請藝術很有事曾拍攝的藝術家鄒駿昇和Idas Losin擔任評審,最終選出十位入選者,年紀從四歲橫跨到十七歲,選用的媒材各異。類型多元也創意十足,展現了無比青春的
EP.74 劇場相對論|藝術很有事
2 年前
 • 23 次觀看
#嚎哮排演 #喜劇 #演員 #匿名者 #舞蹈 #劇場 #周書毅 #鄭志忠 聚光燈下 | 嚎哮十年 軟爛中的深意 故事的開始是這樣的。 當初,黃建豪跟蕭東意不過是為了一堂排演課呈現而湊在一塊,卻意外攜手養大了如今已滿十歲的「嚎哮排演」。他們一邊賠錢做戲、一邊累積經驗值,甚至在多年前便將觸角由劇場延伸到影像拍攝,在網路世界裡默默耕耘。他們拍短片、開直播,吸粉無數,在疫情期間爆紅的「匿名者」系列,就是創團成員蕭東意的作品。 到底是什麼力量,讓他們撐過十年歲月?私底下的他們,又是什麼樣子? 「嚎哮排演」的好笑秘方,
EP.74-2 周書毅與阿忠,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|藝術很有事
#舞蹈 #劇場 #周書毅 #鄭志忠 這次「藝術很有事」團隊跟著舞者周書毅與劇場工作者鄭志忠,進到他們《阿忠與我》舞作排練的過程,並追訪他們如何從身體的差異去展開一場長期的對話。 2017年,舞者周書毅在牯嶺街小劇場看了姚立群導演的《關於生之重力間奏式》,對劇場工作者阿忠(鄭志忠)的身體產生了好奇,他在阿忠身上看到很多超乎自己可以理解的身體語言,也開始思考如何去讀取這樣豐富的表演者身體。在表演結束之後,周書毅決定鼓起勇氣邀請阿忠一同創作,兩人開始從差異極大的身體去尋找共作的可能性。 2018年的《混沌聲響》是
EP.74-1 嚎哮十年 軟爛中的深意|藝術很有事
#嚎哮排演 #喜劇 #演員 #匿名者 喜劇團體「嚎哮排演」由演員黃建豪與蕭東意共同創立,後加入編劇王健任,在秉持著「說好笑的故事、做好玩的戲」的精神下,不知不覺已走過十個年頭。 他們以獨特的喜劇節奏、精準掌握笑點的超有梗表演別樹一格。從劇場演出到YouTube影片呈現,以影像玩劇場,再用劇場玩影像,做直播,嘗試線上演出…如同他們創作所有的作品過程一樣,不停翻轉,不自我設限,只為尋找更有趣的面向與靈光一閃。 無論是改編自哈洛品特的創團作《啞侍》,或是觀看逼近十萬人次的《匿名者》系列,以及將劇場作品影像化的《兇
搶先看|EP.74 劇場相對論|藝術很有事
#嚎哮排演 #周書毅 #鄭志忠 #劇場 #喜劇 #舞蹈 #現代舞 聚光燈下【嚎哮十年,軟爛中的深意】 喜劇團體「嚎哮排演」由演員黃建豪與蕭東意共同創立,後加入編劇王健任,在秉持著「說好笑的故事、做好玩的戲」的精神下,不知不覺已走過十個年頭。他們以獨特的喜劇節奏、精準掌握笑點的超有梗表演別樹一格。 創作這件事【周書毅與鄭志忠,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】 2017年,舞者周書毅在牯嶺街小劇場看了姚立群導演的《關於生之重力間奏式》,對劇場工作者阿忠(鄭志忠)的身體產生了好奇,他在阿忠身上看到很多超乎自己可以理解的身體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