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夏季,絕不能錯過名勝壹號世界郵輪重回基隆啟航!多種優惠方案讓您輕鬆預訂心儀的日本沖繩郵輪行程,同時省下大筆開支!

山之事──給登山者的備忘錄

10 個月前
-
-
(基於 PinQueue 指標)
山之事──給登山者的備忘錄
打開一份與自然相處的備忘錄,把山的知識打包帶著走! 走進自然,總令人感到自由。但是渴望自在生活的不只有人類,山林裡的動植物、原住民族也需要安身立命的空間;在享受自由之餘,也別忘了法律的約束,以及環伺的危險。 《山之事──給登山者的備忘錄》由作家陳德政主持,邀請擁有不同專業的四名戶外人,對談環保、原住民文化、法律與安全議題,一次齊備四個面向的山林知識,成為更負責、安全的登山者! 本節目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廣告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EP04|調到山搜分隊後,我發現大概六成的山難事故是可以預防的 ft. 戶外安全推廣協會創辦人卡布
媒體不時報導可怕的山難新聞,自然環境瞬息萬變,在山上若身體不適也求助無門,但山難的發生真有這麼隨機?登山者只能聽天由命嗎? 「因為常常接觸山難事故,我發現大概六成的事故是可以透過事前準備預防的。」擁有11年資歷的消防員卡布為了推廣登山安全知識,於2018年創立戶外安全推廣協會。 除了急救包、高山症、風險評估等知識,卡布也在節目中介紹協會與林業署合作營運的「第三方協同留守平台」,服務完全免費!最後她推薦山友一定要帶三件自保物品,究竟是哪三樣? 本集重點: 04:23 同時身為搜救人員與登山者,我發現真的需要登山安全教育 07:01 為什麼會有高山症?高山症該怎麼辦? 12:35 到底該下撤、還是繼續前進?紅黃綠風險評估法 14:58 登山急救包要帶些什麼? 16:31 迷途時記得STOP、野外求生的333原則 21:55 爬山找不到留守人怎麼辦?第三方協同留守平台 30:52 以為自己回不來了!中央尖山的歷險救援經驗 38:56 三件必備的自保物品? 第三方協同留守平台: https://hiking-guard.web.app/guard.html 【給登山者的安全備忘錄】 1. 預防高山症最簡單的方式是做好高度適應,也可以事前投藥。出現高山症症狀時,最好盡快下撤至海拔1500公尺的地方,讓症狀自然緩解。 2. 發現自己迷途後,以手機或inReach盡快將位置座標發送出去,留在原地待援。如果非移動不可,要沿路留下記號,並往高處移動。 3. 在野外待援最重要的是預防失溫,建議攜帶輕便的鋁箔保溫毯。 4. 出發前,拍下所有登山裝備及全隊著登山裝的照片,傳給山下的留守人。 照片提供|戶外安全推廣協會 【本節目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委託鏡好鏡製播】 主持人:陳德政/製作人:廖詠恩/錄音師:劉姿吟 【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廣告】
Thu, 17 Aug 2023 16:00:00 GMT
EP03|爬山也會觸法?入山前,那些你不可不知的法律知識 ft. 律師洪振豪
許多人親近自然是為了尋找自由,然而登山活動攸關人命,山域畢竟為國家所管,一不小心就可能觸法。這集邀請熱愛爬山的律師洪振豪,為我們解析相關的法律知識。 跟登山相關的法規很多,從組隊登山、事故發生時的責任歸屬,到登山保險、山難救援,山上狀況何其多,各種情況涉及的法規也不一樣,上山前先掌握好,才可謂是一個自律的登山者。 本集重點: 05:10 自組隊跟商業隊怎麼分? 09:30 當隊員發生事故,其他人要負法律責任嗎? 17:48 什麼是「爬黑山」?從反諷到貶義,古今用法大不同 21:59 假裝走不到就沒事?「技術性迫降」犯法嗎? 24:48 登山應不應該保險?在這五個縣市爬山,一定要保登山綜合保險 30:47 在什麼情況下,政府會向登山者請求搜救費用? 32:25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,有可能在台灣推動救援自付嗎? 35:45 山林解禁政策實施後,登山活動為什麼仍存在限制? 【給登山者的法律備忘錄】 1. 不可以在國家公園內的非指定區域紮營,否則會被處以三千元的罰鍰。 2. 如果闖進國家安全法制訂的重要軍事設施管制地區、山地管制區,將面臨六個月的有期徒刑。 3. 根據苗栗縣、台中市、南投縣、屏東縣、花蓮縣這五個縣市的登山活動管理自制條例,登山者必須保登山綜合保險。 4. 如果沒有遵守登山活動管理自制條例對於登山活動的相關規定,在上一點提及的五縣市山區內發生山難,政府可以請求搜救費用。 照片提供|林業署(王偉 攝影) 【本節目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委託鏡好鏡製播】 主持人:陳德政/製作人:廖詠恩/錄音師:劉姿吟 【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廣告】
Thu, 10 Aug 2023 16:00:00 GMT
EP02|你腳下的山是我們的家──當登山客走進原住民傳統領域 ft. 布農族詩人沙力浪
山友大都曾受原住民朋友的照顧,他們可能是協作、嚮導或山屋管理員,山林除了是他們的工作場域,也是安身立命的所在。 布農族詩人沙力浪成長於花蓮中平部落,大學時在表哥林淵源的帶領下,首度深入八通關古道,認識了族人從南投遷徙至花蓮的故事與遺跡,開啟他的尋根之路。然而,山域處處被冠上漢名,山岳史幾乎不見部落青年身影,沙力浪認為該如何改善這樣的情況? 對布農族而言,家屋是代表母親孕體的神聖場所,登山客誤闖家屋拍照PO網的事件卻時有所聞,沙力浪提醒:「山上不是一個完全沒有人居住過的荒野,不是你『發現』了遺址,我們其實一直都在尋根。」 本集重點: 01:35 我的第一首詩<笛娜的話>呼喚我要找尋自己的文化 06:32 第一次走八通關古道時,我意識到這是一座有故事的山 12:20 我寫高山協作,讓他們成為台灣歷史裡的主角 15:01 你無法感受到布農族曾住在這條古道上,於是我們修復了一棟家屋 17:55 近年高山協作產業有一些轉變,開始出現原住民的經營者 26:18 誰有權利更改地名?殖民者往往會抹除布農族的故事 31:52 家屋裡有布農族的信仰,你的心態要很慎重 【給登山者的原住民文化備忘錄】 進入傳統領域前,進行沉澱心靈的儀式,表達對原住民祖靈的敬意,與大自然對話 不要隨意進入原住民族的家屋,更不可任意拍照、錄影,散布不尊重的言論 照片提供|沙力浪 【本節目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委託鏡好鏡製播】 主持人:陳德政/製作人:廖詠恩/錄音師:劉姿吟 【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廣告】
Thu, 03 Aug 2023 16:00:00 GMT
EP01|走入山林,就是踏進動物的家——登山與環保可以取得平衡嗎?ft. 昆蟲專家、節目主持人黃仕傑
「森林是動物的家,如果沒了森林,動物沒有家,就不會存在了。」近幾年台灣的登山風氣越來越盛,人類活動無可避免地會影響生態環境。 既是生態專家、也主持旅遊實境節目《上山下海過一夜》,黃仕傑目睹宜蘭抹茶山在社群上爆紅,許多人因此看到台灣山林之美;他也在霞喀羅古道與萬山岩雕群遺址,看到大眾對於環境、歷史的無知。環保與旅遊經濟之間的矛盾有解嗎? 黃仕傑嘉許馬達加斯加、澳洲的自然環境政策,同時也呼籲登山者責任自負,最後分享了都市近郊的生態景點,期待大家認識自然的美好,進而尊重、保護它。 本集重點: 01:30「要不要去貓空找獨角仙?」朋友的一句話把我拉回生態的世界 04:46 兒時記憶不復存在,逐漸消失的綠地與生態 06:24 宜蘭的抹茶山是怎麼紅起來的? 08:30 日治酒瓶被當垃圾、幫古蹟「清乾淨」?山域的歷史不能被遺忘 10:23 用火有邏輯,在山上煮食該注意什麼? 14:46 馬達加斯加、澳洲如何讓經濟與生態共存?台灣的志工制度有什麼問題? 20:52 山林開放後,登山知識、責任自負的觀念需要加強推廣 27:57 昆蟲千百種,為什麼甲蟲特別受歡迎? 31:33 台北、新竹、台中的生態景點大公開,賞螢火蟲可以用手電筒嗎? 【給登山者的環保備忘錄】 上山前做足功課,根據行程天數、天候狀況打包,裝備務必齊全;下載並學習使用離線地圖。 登山時盡量不用瓶裝水、免洗餐具,自己將垃圾、廚餘、如廁的衛生紙揹下山。 煮食前將易燃物、腐植質清乾淨,在用火區域周圍畫一條深溝,劃定防火區;煮食時使用高山瓦斯爐,派人輪流照看,確保火不落地。身邊至少備著兩瓶水,若有意外可隨時滅火。 照片提供|黃仕傑 【本節目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委託鏡好鏡製播】 主持人:陳德政/製作人:廖詠恩/錄音師:劉姿吟 【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廣告】
Mon, 31 Jul 2023 16:00:00 GMT
-
-
(基於 PinQueue 指標)
0 則留言